细数民国时期的“北漂”一族

2015-03-05 17:06 来源:未知

  改革开放以来,“北漂族”中的成功人士数不胜数,不少人已成为知名作家、主持人、记者、歌手或影视明星,如张永军、王小丫、周迅、范冰冰、许巍、郭德纲、王宝强等等。

  其实,“北漂”并非自今日始,北京历来就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漂”现象在清末民初就方兴未艾了。

  民间艺人齐聚前门大街

  北京前门大栅栏和天桥一带商业繁华,也是茶楼酒肆三教九流荟萃之处,是打擂、卖艺、说书、唱曲的理想场所,大批民间艺人从天南海北漂到此“撂地儿”表演,建国后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全宝、白全福、常贵田、张少杰和“评剧皇后”白玉霜、新凤霞等人,都属“北漂”成功的典范。

细数民国时期的“北漂”一族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北漂的青春记忆

  当年毛泽东也曾是“北漂”一族。1920年,青年毛泽东经恩师杨昌济介绍,从长沙来到北京,他借宿于杨宅院里的一个房间,在北大图书馆当了一名月薪8块银洋的助理员。

  后来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搬到北大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今吉安左巷八号),与另外6位新民学会会员合租3间平房,共挤一张大炕,继续他的“北漂”生活。

  毛泽东曾在日记中写道:“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隆然高炕,大被同眠。”这恐怕是这位日后的开国领袖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

细数民国时期的“北漂”一族

  沈从文

  沈从文北京遇贵人

  1923年夏秋之交,沈从文从湖南凤凰县来北京求学,参加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入学考试,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高考”失利,只得了零分。当时沈从文住在北京大学红楼附近银闸胡同公寓,这里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北漂族”。21岁的沈从文在此结识了冯至、黎锦明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他们互相切磋、鼓励,做着美好的“作家之梦”。沈从文一边旁听北大国文、历史与哲学课;一面在狭小的公寓里埋头创作,想通过卖文养活自己。

  但寄出的稿子全部石沉大海了。屡遭挫折的沈从文给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郁达夫竟亲临沈栖身的陋室,见这名旁听生在窘迫环境下坚持写作,郁达夫大为感动,请沈上街餐叙,谆谆传授写作经验,还慷慨解囊赠送钱物。胡适、周作人、辜鸿铭、闻一多等人也在创作与生活上给沈不少帮助。

  1925年10月21日,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天是这样过的》终于见报。在众多大师呵护下,更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沈从文终于成为一代名作家。抗战时期,他执教于西南联大,后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其名著《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至今声望不衰、广受好评。

细数民国时期的“北漂”一族

  年轻时的张恨水

  张恨水在京城大红大紫

  张恨水是安徽潜山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那年独自到北京“闯天下”。本来他想投考北京大学,因家境衰落、囊中羞涩,只好作罢。

  他亟待找到工作以解决温饱。凭借文学功底与闯劲,张恨水受到著名报人、《世界日报》与《世界晚报》创办人成舍我的关注与器重,被聘为这两份报纸的副刊主笔。张恨水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他连编带写,一人包办了版面的全部稿件,时评、杂谈、散文、诗歌、文史掌故、名人轶事样样涉猎,成为“全能报人”。

  张恨水并不满足眼前的成就,又开始撰写小说。8年后,终于推出长篇小说《金粉世家》。这部小说一炮打响,奠定了张恨水在中国通俗文学领域的霸主地位。1930年,为了专事小说创作,张恨水辞去《世界日报》的职务,买下大栅栏十二号一处的庭院。陆续推出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京华烟云》等数10部言情小说,部部大红大紫,堪称当年中国出版界无人匹敌的“畅销书”。

  张恨水成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开山鼻祖,北京也成为他心中的最爱。

细数民国时期的“北漂”一族

  齐白石

  齐白石67岁终于落户北京

  齐白石原籍湖南湘潭,出身贫寒农家,26岁之前是个小木匠,业余时跟人学习诗词书画,逐渐在绘画上有所长进。1920年,57岁的齐白石背井离乡独闯北京,成为最年长的“北漂族”。

  他以为凭借自己的绘画技术不难在北京谋生,但其画作却无人问津。齐白石痛苦反思,始懂得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于是彻底否定自己的画法。他身居破庙日夜苦练,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大家,终使“衰年变法”成功,画技日臻完美,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之先河。

  1926年,齐白石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1931年,67岁的齐白石在北京买了房子,正式在京落户。

关键词:

分享到:
至顶 反馈 至底